计划买车的请注意,2026年起:这3类车尽量别碰,都是花钱买经验
2025年9月5日 12:09:40。车市的风向,又变了。
你还在为选车纠结吗。还在刷着各种评测视频。还在4S店门口徘徊。醒醒吧。有些车,从你签合同那一刻起,就已经注定是“亏本买卖”。
2026年,一个关键的分水岭。不是危言耸听。也不是制造焦虑。而是趋势,是技术迭代的必然。有些车型,即将被时代淘汰。买它们,不是消费,是缴“认知税”。
第一类。高油耗的纯燃油车——尤其是大排量SUV。
别再被“驾驶乐趣”蒙蔽了双眼。大排量自吸的轰鸣声,确实迷人。但那声音,越来越像“绝唱”。2026年起,国七排放标准极有可能全面落地。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。意味着现有大排量发动机,几乎无法达标。车企会怎么做。要么加价堆料,成本转嫁给消费者。要么直接停产。想想看,一辆车买回来,刚上牌,就面临“准新车”变“老黄历”的尴尬。
更现实的是使用成本。油价会一直这么低吗。2025年全球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40%。传统燃油车市场在萎缩。加油站会减少。维修保养点会收缩。你的爱车,未来可能面临“有钱加不到油,有病治不了”的窘境。这不是杞人忧天。欧洲部分国家已明确2035年禁售燃油车。我们虽未明说,但信号足够强烈。
你可能会说。我就是喜欢机械感。喜欢那种原始的推背感。理解。但问题是。这种“情怀”,值得你付出未来5-10年更高的持有成本吗。保值率?别提了。三年残值可能直接腰斩。当你的车在二手车市场无人问津时,后悔还来得及吗。
第二类。续航虚标、技术落后的纯电车型——特别是10-15万区间的“油改电”或低端平台车。
电动车是趋势。但不是所有电动车都值得买。尤其那些打着“性价比”旗号,实则技术陈旧的车型。2026年,800V高压平台、固态电池技术将大规模商用。充电10分钟,续航400公里,将成为主流。而你现在买的那些400V平台、续航标称500公里、实际跑300都费劲的车。怎么办。
“油改电”平台的先天缺陷。空间局促。重心不稳。操控像船。电池包硬塞进去,散热差,安全隐患大。这些车,为了压成本,用的都是上一代甚至上上代的三电技术。电机效率低。电控落后。电池衰减快。开三年,续航打七折,充电时间翻倍。你的出行半径,会被一点点压缩。
更可怕的是智能化。这些低价电车,车机卡顿。语音识别像智障。OTA升级?别指望了。厂家可能早就放弃维护了。你花十几万,买的是一台“半智能”甚至“伪智能”设备。而2026年的主流车型,已经能实现城市NOA(导航辅助驾驶)全覆盖。你的车,连自动泊车都做不好。
你以为省钱了。实际上,你买的是“技术债”。未来换车,它的残值,可能还不如一辆同年的燃油车。因为市场清楚——这玩意儿,技术过时太快了。
第三类。没有核心技术、单纯靠设计和营销堆砌的“新势力”品牌车型。
造车新势力,曾经风光无限。PPT发布会,动辄百万订单。但2025年,洗牌已至。蔚来、理想、小鹏、比亚迪,已经形成第一梯队。而那些靠“冰箱彩电大沙发”、靠请明星代言、靠制造话题存活的品牌。它们的技术储备呢。自研芯片?没有。电池技术?外包。智能驾驶?采购方案。甚至连生产,都靠代工。
这样的品牌,能走多远。2026年,市场竞争将更加残酷。没有核心技术,就意味着没有定价权。没有成本控制能力。没有长期迭代潜力。一旦资本寒冬再来。它们,最先倒下。
你买它们的车。看似新颖。内饰豪华。配置堆满。但背后的风险,谁来承担。售后服务网络?可能今天有,明天关。软件更新?可能团队解散,直接停更。最惨的是——车坏了,找不到配件。厂家破产了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。看看过去几年,有多少“网红”品牌,如流星般划过,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你花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,支持一个“短命”品牌。图什么。
未来属于谁。属于那些真正在研发上砸钱的企业。2024年,比亚迪研发投入超400亿。华为、小米,跨界而来,带着技术积累。他们不玩虚的。他们要的是长期主义。
所以。买车,别只看眼前。要看五年后。十年后。你的车,还能开吗。值钱吗。安全吗。
技术迭代的速度。远比你想象的快。2026年,将是智能电动车的分水岭。L3级自动驾驶可能合法上路。车路协同开始试点。汽车,不再是代步工具。而是智能终端。
你现在买的车。如果还停留在“能开就行”的阶段。那它从落地那一刻,就已经落后了。
别让情怀绑架理性。别让营销迷惑双眼。别让低价诱惑心智。
选车。本质是选未来。选一个不会让你后悔的未来。
下一次更新。我们聊聊2026年,真正值得买的3类车。敬请期待。
配资10倍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