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盆兜头浇下的冰水,这就是杨瀚森NBA生涯第一战的真实体感。21分钟,6次犯规离场,以及赛后波特兰本地媒体《Rip City Project》毫不留情地将其列为“两大输家”之一的刺眼标题。残酷,直接,甚至不留一丝情面。当所有国内球迷还在期待昔日的“CBA大杀器”能在新大陆打出何种名堂时,现实用最粗暴的方式,给所有人,尤其是杨瀚森自己,来了一记当头一棒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“交学费”了,这是NBA用它最标准、最工业化的流程,给一位来自不同篮球体系的天才内线,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“压力测试”。而测试结果,显然是不及格。拓媒的点评堪称字字诛心:“他的补防动作既拖沓又生硬”、“令人费解地采用沉退防守”、“在后续抢篮板卡位时仍显得力不从心”。每一个字,都像一把小锤,敲碎了赛前那些过于乐观的幻想。
最致命的,是他与对位者波斯特的缠斗。要知道,在NBA的中锋食物链里,波斯特甚至都排不上号,他只是一个移动偏慢、出手节奏也算不上快的空间型内线。可就是这样一位在联盟里挣扎求存的球员,却把杨瀚森当成了靶子。外线投射,本该是球探报告里用红色记号笔重点圈出的对方核心技能,杨瀚森却几乎是目送着对方一次次在自己面前从容出手。那种防守选择,已经不能用“慢”来形容,而是一种近乎“茫然”的状态。他似乎还没搞懂,在NBA级别的对抗中,每一个防守回合都意味着什么。
沉退防守,这个在CBA或许能凭借身高臂展弥补的习惯,到了NBA,就成了最致命的毒药。当对手一个简单的挡拆就能获得海阔天空的投篮空间时,你引以为傲的护筐能力就成了一个笑话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防守策略上的溃败,会迅速传导至心态。6次犯规,就是一个年轻人心态失衡,试图用更激进、甚至更笨拙的方式去弥补过错时,必然会付出的代价。他在场上,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,曾经熟悉的篮球世界,规则突然变了。
当然,把所有锅都甩给一个21岁的年轻人,是不公平的。我们可以看到,开拓者队内的赢家,谢登-夏普打出了惊艳的进攻,卡马拉的三分箭如雨下,新援韦斯利也用速度和防守赢得了位置。但这些队友的高光,反而更加凸显了杨瀚森的格格不入。当球队的战术体系在高速运转时,他成了那个掉链子、拖慢节奏的环节。就连另一位“输家”格兰特,被批评的也是他“球权黑洞”式的打法与球队新体系的冲突,这至少说明,球队有一个明确的战术方向。而杨瀚森的问题,则更基础,更原始——他还没能适应这个联盟的强度与节奏。
这恰恰是警钟敲响的地方。杨瀚森的天赋肉眼可见,他的策应能力、篮下手感,在国内乃至亚洲范围内都是顶级。但在NBA,这些优点会被对手用显微镜审视,而你的缺点,则会被无限放大。速度、横移、对抗、乃至防守阅读能力,这些在CBA可以“一招鲜吃遍天”的背景下被掩盖的问题,在这里,每一个都会成为对手反复攻击的软肋。
现在就断言杨瀚森的NBA前景,为时过早,也过于刻薄。这毕竟只是第一场季前赛,是一次“摸底考试”。但这次惨痛的失利,必须成为他整个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他需要明白,从踏上这片赛场开始,他不再是那个被众星捧月的“希望之星”,他只是一个需要从零开始,用汗水和谦逊去争取每一分钟上场时间的菜鸟。
接下来的路,任重道远。他需要忘掉过去的光环,像一块海绵一样去吸收、去学习。如何在高强度的对抗下保持正确的防守姿势?如何预判对手的进攻路线而不是被动追防?如何在完成掩护后更有效地进行二次卡位?这些细节,远比打出几个漂亮的高位策应重要得多。因为在NBA,防守,才是一个角色球员的立身之本。开拓者队的第二场季前赛,将在主场迎战国王,那又将是一场硬仗。我们希望看到的,不是他立刻脱胎换骨,而是哪怕一点点的进步——一次更及时的补防,一次更强硬的卡位,一个更清晰的防守选择。这,就是NBA的第一课,虽然痛苦,但必须迈过去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配资10倍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